乐毅,战国后期杰出军事家与战略家,以非凡才能和卓越战绩铸就传奇
乐毅,子姓,乐氏,名毅,字永霸(也有说法认为他无字),中山灵寿(今河北灵寿西北)人,魏将乐羊后裔,他自幼聪颖好学,对兵法有着浓厚的兴趣,这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乐毅的家族背景也颇为显赫,他的先祖乐羊曾在魏国为官,深得魏文侯的信任,因功被封在灵寿,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于此。
乐毅的军事生涯始于他替魏国出使到燕国之时,当时,燕昭王因为子之之乱而被齐国打得大败,他时刻不忘为燕国雪耻,燕昭王认为乐毅是一位难得的军事人才,便以客礼厚待他,并留任他为亚卿,在乐毅的辅佐下,燕国逐渐走向兴盛。
公元前284年,是乐毅军事生涯的巅峰之年,这一年,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,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,当时,齐国在齐愍王的统治下,骄横自恣,对内欺民而失其信,对外结怨于诸侯,造成齐国政治局势不稳,燕昭王认为时机成熟,欲兴兵伐齐,遂问计于乐毅,乐毅提出了联合楚、魏、赵、韩诸国,使齐国陷于孤立的被动地位,方可制胜的策略,燕昭王接受了乐毅的建议,派他出使赵国,与赵惠王盟约攻齐,并请赵国以伐齐之利诱说秦国,予以援助,燕昭王还派剧辛分别到楚国和魏国进行联络,当时各国都因厌恶齐愍王的骄暴,听说联兵伐齐,均表赞同。
乐毅返回燕国后,燕昭王任命他为上将军,同时赵惠王也把相印交予他,他率全国之兵会同赵、楚、韩、魏四国之军兴师伐齐,齐愍王闻报,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,两军相遇,乐毅亲临前敌,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,齐愍王大败,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,乐毅遣还远道参战的各诸侯军队,拟亲率燕军直捣临淄,一举灭齐,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,反对长驱直入,但乐毅认为齐军精锐已失,国内纷乱,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,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。
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,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,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固守,乐毅用连续进攻、分路出击的战法,陷城夺地,攻入齐都临淄后,尽收齐国珍宝、财物、祭器运往燕国,燕昭王大为欣喜,亲自到济水前来犒赏、宴飨士兵,为酬谢乐毅的功劳,将昌国(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)城封给乐毅,号昌国君。
在接下来的半年里,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70余城,仅剩聊城、莒城、即墨3城仍顽强抵抗,乐毅认为单靠武力,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,民心不服,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,也无法巩固,所以他对莒城、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,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、废苛政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、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、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,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。
乐毅的辉煌战绩并未能持续下去,燕昭王去世后,燕惠王即位,他听信了齐国将领田单的反间计,怀疑乐毅有叛变之心,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,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、欲加罪于自己,因此决定拒绝回燕而投奔赵国,赵惠王见乐毅归赵,隆重地接待了他,并封他为望观津(在今河南省商丘东),号望诸君。
乐毅奔赵后,骑劫来到齐国,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,而施之以残暴,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,田单设谋诳骗燕军,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,杀死骑劫,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,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,将燕军逐出齐境,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,以致军队被打败、将军被杀死、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,但他又怨恨乐毅奔赵、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,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,而且向他道歉,乐毅则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《报燕惠王书》,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,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,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、误解,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,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,并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。
尽管乐毅在燕国遭受了不公的待遇,但他并未因此说赵伐燕、以泄私恨,他居赵、燕两国客卿的位置,往来通好,展现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,乐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他的军事才能和卓越战绩为后世所传颂,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,更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,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后世武将们学习和效仿的楷模。